12月20日,为期两天的全国首届环境&土木工程智能检测监测发展论坛在京落幕。作为智盟监事长单位,我公司总经理刘洋先生受邀作为特邀嘉宾,主持本次论坛。本次论坛汇聚院士、众多工程检测&环境监测行业领军专家、“双一流”大学工程和环境检测监测教授、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大数据、5G云计算等领航新技术企业代表,近距离体验AI赋能工程检测监测的无限魅力。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金双根院士作《智能信息技术在环境和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机遇》的报告,其以“长江流域和经济带水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为例介绍了水质监测是有效解决全球水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及智能测绘信息技术、智能遥感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
清华大学3S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红蕊教授作《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报告从熵的视角出发,探讨遥感与生态可持续性,并呼吁大家今后的重点是与时俱进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瓅,以《AI赋能,世界的下一种可能》为主题,结合讯飞人工智能实践,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史和最新进展,分析人工智能成功因素,并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英在《隧道施工多元信息预警平台研究》报告中指出,隧道施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隧道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安全性的方法等内涵和外延,并概述隧道施工多元信息预警平台。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呙润华教授在《基于全自动检测技术的交通基础大平台建设》报告中阐释管理、建设、施工、养护、材料供应商、使用者等交通基础设施利益相关方在全生命周期通过共用平台对设施进行从数据到决策高效数据共享式使用和管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医院,提供设施检测、诊断、处治、维护、性能监测、质量追踪等全方位服务。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正斌教授以挠度损伤连续监测-光纤陀螺用于桥梁为例,详细介绍了建筑结构、高铁列车、环境领域等方面的光纤陀螺技术。
河海大学地球工程与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袁宝远教授以《水利工程智能监测新技术及应用前景》为主题,从水利工程监测的目的、意义展开,着重介绍了水利工程边坡及滑坡安全监测,强调坝身及坝基、边坡及滑坡、地下洞室这些工程部位展开安全监测。
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副主任、铁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白明洲教授的《路基边坡监测智能应用及发展趋势》报告,围绕边坡监测现状、智能化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几方面展开。强调了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边坡隐患需要依托大数据、新技术、新方法,推进稳定、实时、智能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家道路及桥梁监督检验中心)副总经理林述涛,列举大量实用案例,以BIM构件为中心,为公路建养注入新的技术动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马伟斌指出,铁路隧道建设及运营正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以健康检测、智能感知、综合评估为支柱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保障体系十分必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彭军还结合自身相关研究成果,对微波遥感概述、InSAR原理、DInSAR技术与案例、时序InSAR技术与案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关村智盟理事长孟表柱分析了工程检测行业现状、存在问题、行业趋势展望以及领航新技术为检测行业带来的机遇,阐述了检测先行的优势,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需依托数字化基础,新技术催生了检测技术手段升级:如卫星发展(遥感、遥控、遥测)、雷达技术、振动放大技术应用、光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声频识别应用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等。
本次大会以“智能检测、融通创新、赋能发展”为主题,紧扣当前科技热点、北京优势和中关村特色,共同研判环境与土木工程检测监测未来趋势,把握发展先机,助力工程和环境检测监测产业创新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关村智盟将会在服务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能力、展现新的作为。探索创新运营服务模式,引导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资源垂直整合力度,构建垂直细分领域的良好创新生态,增强化知识产权、整合升级创新企业孵化、加强高精尖产业研究咨询、科技大数据、论坛会展、人才服务、企业管家和共性技术服务,构建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
版权所有 拓测云智能库
京ICP备15057060号-1